“县级工会加强年”专项工作启动以来,安徽省总工会按照“一二三四五”总体要求,聚焦县级工会“急难愁盼”,锚定“五强”目标,强化组织领导,加强顶层设计,压实工作责任,创新工作举措,深入推进专项工作高标准起步、高质量落实。

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摆在突出位置,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强力推进专项工作高标准起步

一是高站位谋划。第一时间学习传达全总部署要求,及时向省委做专题报告,多次召开党组会和主席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。下发调研通知,省总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调研,从人员队伍、阵地建设、制度机制等5个方面收集归纳问题40个,建议30余条,为谋划好专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二是高起点推进。成立由省总主要领导为组长、分管领导为副组长,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。召开专项工作部署推进会,印发我省《实施方案》,分三个阶段从五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。目前,全省16个省辖市均制定工作方案、召开部署推进会议,形成全力推动专项工作的有效机制。三是高密度督导。将专项工作纳入对市县总工会年度工作评价体系,推动市总工会建立对县级工会重点工作“月督导、季通报、年评价”考评机制。省总机关将专项工作纳入对各部门、驻会产业工会效能考核内容,每周汇报、每月督查。省、市工会领导机关对全省104个县级工会建立对口联系,实现全覆盖。目前,省总有关同志已分赴54个对口联系县进行实地调研。

二、坚持目标导向,突出工作重点,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解决制约县级工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

一是突出政治引领,把职工思想筑牢。组织县级工会开展“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”系列主题宣教活动2139场,劳模工匠大师“五进”活动623场,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。二十大期间,扎实开展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,切实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工作,省委书记郑栅洁先后3次作出指示批示。推深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,采取“工会主席谈”“劳模工匠说”“工会在行动”等形式,引领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、矢志不渝跟党走。二是突出作用发挥,把基层组织建强。选优配强县级工会干部,推进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,建强工会社会化工作者、集体协商指导员等队伍,选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66人、集体协商指导员385人,推动解决基层力量不足问题。深入实施县级工会干部本领锤炼工程,建立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和“当一周工人”常态化机制,打造专业化、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。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、百日攻坚行动,组建工会4959家,发展会员58.21万人。制发《安徽省民营企业工会工作规范(试行)》,培育选树示范单位50家。三是突出服务载体,把工会阵地建好。联合省发改委等10部门出台《关于推动全省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统筹加强县级服务职工阵地建设,推动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。制定安徽省市县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专项补助办法、作用发挥考评奖补实施办法,对新建、改(扩)建的分别给予800万元、100万元资金补助,向革命老区、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工会倾斜。推进“工会+政府”“工会+社会”“工会+互联网”等新型阵地建设,为职工提供多元化、一站式、全天候服务。四是突出机制保障,把工作制度落实。健全完善党对工会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,定期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作,80%以上的县级工会每年与政府召开联席会议。发挥县级厂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作用,全省104个县(市)区有87个健全完善了领导机构。省总对县级工会补助3680余万元,用于开展疫情防控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服务等重点工作。打造“一县一品”“一县一特色”工会工作品牌,推动县级工会为职工提供专业化、多样化、精准化服务。

三、强化工作指导,发挥职能作用,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推进专项工作走深走实

一是强化精准指导。省总工会建立专项工作检查和通报制度,通过双月调度、季度小结和下发提示函等方式,定期评估工作进展;市总工会建立主要领导与县级工会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制度,定期听取县级工会工作汇报,加大工作研究和工作推进力度;县级工会抓住有利契机,主动作为,积极争取各方支持。二是坚持分类推进。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逐项列出清单,分门别类、精准施策。对县级工会自身能解决的问题,省市工会将加大督促指导力度,推动问题解决;对需要上级工会解决的问题,省市工会将人力、财力、物力资源下沉,赋予县级工会更多资源手段;对需要与党委、政府沟通协调解决的问题,省市工会及时向地方党委通报,推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共同研究解决;对一时解决不了的,逐步推动解决。三是完善长效机制。认真梳理研判县级工会工作中综合性、普遍性的难点问题,研究制定《安徽省总工会关于加强县级工会工作的若干措施》,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县级和基层工会工作赋能增效。制定省、市总工会对口联系县级工会“四个一”长效机制,即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调研、形成一个任务清单、解决一些薄弱问题、推广一批典型经验,推动县级工会“加”有实惠、“强”到关键。